有电商平台反馈,7月1日-7日,垃圾处理器在北京的销量同比增长436%。消费者以年轻人为主,90后占比78.8%。集中“爆发”的垃圾分类需求,也催生了各类“神器”,包括垃圾处理器、刷脸垃圾桶等,降低分类投放难度。北京多个小区还引入了“智能垃圾分类云平台”,采用网络监管系统,分析、监控垃圾分类情况。
随着垃圾分类政策在全国陆续推开,垃圾到底怎么分、投放难度怎么降低?也是许多居民继续解决的生活问题。
目前,北京部分小区趁势推出垃圾分类小程序、“人脸识别”垃圾桶等“神器”,垃圾处理器更是成为解决家庭厨余垃圾的热销产品。记者测试这些“神器”后发现,垃圾处理器虽然方便,但会增加污水处理难度,处理不当可能造成下水道堵塞;多款垃圾分类小程序识别准确度低。
神器1垃圾分类小程序
测评:种类繁多,但识别准确率低。不同小程序对同一物品的识别结果有差异。
近段时间,网络上出现了各种垃圾识别小程序或软件,提示垃圾所属类别及投放方式。
记者用微信某款垃圾分类小程序对一卷纸巾进行识别,小程序提示无法精准识别,同时给出了纸巾、卫生巾、湿巾、毛巾等选项。点击纸巾后,小程序提示属于干垃圾,即其他垃圾。分类正确。记者又使用支付宝平台上某款垃圾分类小程序进行识别,结果显示“物品太过独特”,未搜索到分类。
随后,记者用两个小程序对不锈钢保温杯、运动鞋、冰箱、面包进行测试。支付宝某款小程序成功识别出冰箱和面包,分别提示属于可回收和厨余垃圾,分类正确。但未识别出保温杯,且将运动鞋识别成皮鞋。微信某款小程序成功识别出保温杯、运动鞋和面包,且分类正确,但未认出冰箱,查询冰箱则提示为可回收垃圾。
此外,两款程序还出现对同一物品分类不同的情况。以防晒霜为例,支付宝某小程序将其归为有害垃圾,微信某小程序则识别为干垃圾/其他垃圾。北京市垃圾分类教师志愿讲师苏小晴介绍,丢弃的防晒霜与过期药品同类,按照北京的分类标准,应属于有害垃圾。
【点评】这类新兴的垃圾分类科技手段是一个很好的风向标,能科普垃圾分类,帮助市民降低记忆和分类难度,希望开发者能增加这类小程序或软件识别垃圾的范围,提高垃圾识别准确度,避免误导市民。——苏小晴
神器2垃圾处理器
测评:方便快速,但增加污水处理压力。植物纤维、大骨头等厨余垃圾不适用。
在某电商平台输入“垃圾处理器”进行搜索,列表中的商品绝大部分用于处理厨余垃圾,价格在1000元-4000元。
从商家展示的图片可看到,垃圾处理器多数为圆筒形装置,接在厨房水池下方管道上。一位商家介绍,设备能把餐厨垃圾打碎处理后直接排入下水道。商家还称,处理器能够磨碎剩饭剩菜等食物残渣,也可以研磨鸡骨和鱼骨等小型骨头。但植物纤维、大骨头等厨余垃圾,建议扔进垃圾桶,这类垃圾难以磨碎,容易对机器部件造成磨损。
记者进入多家网店发现,买家给出的好评大多集中在处理方便、卫生,不用专门投放厨余垃圾。也有顾客称,设备存在噪音大、价格高、与水池管道不匹配等问题。
某电商平台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,7月1日-7日,该平台全渠道垃圾处理器销量同比增长561.12%。北京、上海、杭州、无锡、西安五个城市,销量分别同比增长436%、435.17%、313.59%、927.93%和390.48%。消费者以年轻人为主,90后占比78.8%。
【点评】垃圾处理器虽然减少了厨余垃圾投放的时间和精力,但大量居民将垃圾打碎后排入下水道,会增加城市污水处理压力。厨余垃圾的油污、未粉碎彻底的残渣,也可能导致下水道堵塞。
神器3“人脸识别”垃圾桶
测评:距离半米垃圾桶就能“刷脸”开盖,自动称重积分,全程不用接触垃圾桶。
北京不少小区推出了智能垃圾桶,以西城区新风街一号院小区为例,该小区作为德胜街道首个试点,选取16个点位投放了29组“人脸识别”智能垃圾桶。完成注册的小区居民在投放垃圾时,垃圾桶自动“刷脸”识别身份后打开桶盖,并为垃圾称重积分。智能垃圾桶多数分为厨余和其他两类,分类最细的投放点设有纸类、塑料、金属、纺织品、厨余、其他、有害7个垃圾类别。
小区居民王女士提着一袋厨余垃圾来到投放点,距离垃圾桶半米左右,人脸识别系统已经识别出身份,自动打开桶盖。王女士将垃圾投入桶内,全程没有触碰垃圾桶。“现在只用投进去就行,方便干净。”王女士说。
投入厨余垃圾后,垃圾桶自动称重,转换成积分记入王女士的账户。如果投放的是可回收垃圾,垃圾桶还会根据重量折合成现金,记入居民的小程序账户。
4月,东城区崇外街道新怡家园试点引入了二代智能垃圾桶站,居民可通过扫描垃圾桶上的二维码,实现分类垃圾自主倾倒、称重和积分。6月,小区内又新增了一个再生资源智能桶站。
【点评】智能垃圾桶站投放成本高,新怡家园作为智能垃圾桶的试点,如果效果理想,未来会选择街道其他社区进行投放。智能化设备只是辅助方式,帮助居民降低分类投放难度,最根本的还是要让居民形成垃圾分类的意识和习惯。
垃圾桶安装芯片监管投放及运输
西城区德胜街道新风街一号院小区引入“智能垃圾分类云平台”,用大数据分析垃圾分类投放情况。小区的绿色生活馆内有一块电子屏,显示的数据信息包括每天回收各类垃圾的动态、正确投放率、各类垃圾占比等。
小区居民每月可以免费领取两卷垃圾袋,垃圾袋上印有二维码。工作人员介绍,后期清运垃圾时,如果发现有垃圾投错,扫描垃圾袋上的二维码就能知道这袋垃圾是谁投放的,并通过小程序对用户进行提醒和扣分。
崇外街道也建立了生活垃圾全过程监管系统,全程监管生活垃圾的投放、收集、运输等。
崇外街道新怡家园小区的垃圾桶上都装有一个小黑块,“这是垃圾桶的身份识别芯片”,崇外街道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副主任李涛说,可通过扫描芯片,将垃圾桶的数据实时上传到监管系统,实时监控各类垃圾产生量。
厦门垃圾分类神器应用推广现状
垃圾桶太高,小朋友够不着?垃圾没有及时清理,转运来不及?夏天桶内散发的气味较浓,怎样才能减少或者消除异味……
面对垃圾分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,厦门多个社区、小区集思广益,因地制宜在垃圾分类投放点配备“神器”,用小智慧化解垃圾分类大难题,不断探索垃圾分类新模式。
神器一:自制拉环方便小朋友投放垃圾
在江头街道吕岭社区一元花园二期,有一个垃圾分类投放点与其他小区不太一样。除了铺上瓷砖的地面,在垃圾桶上方,物业还专门焊了铁架,上面挂着手环。
“别看这装置构造简单,可有大用处!”一元花园二期物业主任白海波说。
一元花园小区二期有300多户居民,包括100多位孩子。平日里,社区、学校时常开展“小手拉大手”垃圾分类宣传活动,学习分类知识。久而久之,小朋友们也动起手来,参与到垃圾分类行动中。然而,在实际操作过程中,孩子们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,面临着大大小小的困难。
在一次例行巡逻中,白海波看见一位小朋友提着垃圾来到投放点,但是这名小朋友还没有垃圾桶高,只能踮起脚尖扒着桶沿,勉强才把桶盖打开。白海波当即上前,接过孩子手中的垃圾,并向他保证:“叔叔一定在一星期内帮你解决这个问题。”
机械工程专业出身的白海波回到办公室后,着手画起了设计图。他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,构成滑轮组,绳子两端则分别连接桶盖和手环。这样一来,在力的作用下,小朋友只要轻轻一拉,就能轻松打开桶盖,既方便又卫生。
“我不想让小朋友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因外在因素受到打击。”白海波表示,垃圾分类要从娃娃抓起,自己要为孩子们创造条件。
神器二:智能环保垃圾屋助力“城中村”垃圾分类
提着垃圾袋靠近,自动感应“张开嘴”;垃圾装满了,还能通过升降轨道自动换上新的垃圾桶……在殿前街道马垅社区小东山社,这个科技感十足的“智能环保垃圾屋”很吸引眼球。
小东山社外来人口多、车流量大,是典型的“城中村”。在垃圾分类工作推行初期,小东山社在投放点摆放了多个大型分类垃圾桶,提升了社区整体环境和垃圾分类质量。但由于垃圾量大,垃圾堆积的情况难以避免。一到夏天,厨余垃圾散发的酸臭味,让路过的居民不得不捂着鼻子快速离开。
为了让“城中村”垃圾分类工作得到提升,湖里区环卫处为小东山社量身定制了三个“智能环保垃圾屋”。
据了解,垃圾屋内专门配置了自来水清洗和污水收集排放系统,以及相应的除臭设备和灭蝇除蚊装置,有效控制和改善垃圾屋内和周边的空气质量。垃圾装满时,垃圾屋投口上方的LED屏会自动显示“暂停使用”字样,通知管理人员立即清运垃圾。
“智能垃圾屋的使用,不仅提高了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意愿,也改变了垃圾直接暴露在外、臭味熏天的状况。”马垅社区居委会副主任黄秀叹说,智能垃圾屋集合了垃圾回收、场地清理、智能管理等功能,为“村改居”社区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。
神器三:增设洗手池,扔完垃圾再也不怕手脏
早上7点出头,在江头街道祥店社区幸福二城,拎着“大包小包”前往垃圾投放点的居民络绎不绝。“小区绝大多数居民都已自觉加入到垃圾分类行动中。”幸福二城小区物业工作人员王淑女说。
然而,在小区洗手池设立之前,幸福二城也遇到了一些尴尬情况。不少居民认为直接用手掀开桶盖,手上可能沾上污渍,再回家洗手又很不方便,便把垃圾直接放在桶盖上或者扔在桶边。
看到这些情况,社区和物业认为———既有规矩也有温度,才能把垃圾分类这件事做好。随即,双方开始在小区里选址,连续摸排好几天后,最终确定5个洗手点位。“选址可不容易。”王淑女表示,洗手池既要方便居民扔完垃圾后清洁洗手,也要离水源近,才能节约成本。如今,漂亮的白陶瓷洗手池已按照科学规划,合理分布在小区各处。
“居民需求得到了满足,大家都很配合这项工作。”祥店社区居委会主任林淑贞说,目前,幸福二城小区垃圾分类知晓率已达100%,垃圾分类准确率也保持在90%左右。
神器四:厨余消毒冷藏柜,厨余垃圾变为有机肥料
厨余垃圾经过发酵成为有机肥料,在小区就地减量,实现垃圾变废为宝,这在鹭江街道双莲池社区先锋营小区成为可能。今年4月,先锋营小区引进厨余消毒冷藏柜,成为厦门厨余垃圾处理的试点小区。三个多月来,先锋营小区用厨余消毒冷藏柜替代厨余垃圾桶,对厨余垃圾进行冷藏和紫外线消毒。
记者在现场发现,虽然天气炎热,但厨余消毒冷藏柜旁没有异味,也不见苍蝇蚊虫。有的居民来到柜前把袋子里的厨余垃圾倒进去,然后把垃圾袋放进其他垃圾垃圾桶。有趣的是,先锋营小区内Hello Kitty、海绵宝宝造型的垃圾桶上写着“我吃有害类”“我吃其他类”,不仅外观可爱,语言还卖萌。
“接下来我们会对厨余消毒冷藏柜进行功能升级,在柜内加入生物菌,经过8小时,这些厨余垃圾就能转化成有机肥料。”厨余垃圾项目负责人明珠女士说,届时,这些有机肥料除了满足小区绿化,还将送给喜欢在家种花、种菜的居民。
扫码投放垃圾积分兑换礼品
“今天,你扫码了吗?”“这个月,你积了多少分了?”自2018年3月同安祥平街道凤祥社区引进垃圾分类信息化系统以来,这已成为凤祥社区居民的日常习惯:居民将垃圾在家做好分类,并装进社区发放的带有特定二维码的垃圾袋,投放时,扫一扫投放点的二维码完成投放。
“这样一来,通过扫描垃圾袋上的二维码,就能准确找到是哪家哪户投放的垃圾袋,确认投放是否准确并进行积分。”凤祥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林方园告诉记者,这些积分可以用来兑换商品,每个小区出入口都设有积分兑换柜,可兑换果蔬、日常用品等。这一创新举措,极大调动了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,深受广大居民欢迎。
自2017年5月,银溪春墅作为首个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启动以来,祥平街道垃圾分类工作稳步推进,各社区推出了不少妙招:例如在每一梯位设立“好厝边”点赞榜,每周一进行点赞评比,小区党员在点赞榜上亮身份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;推行小手拉大手,家校社联动,盖戳卡片换取小礼品机制,实现“教育一个学生,带动一个家庭,文明整个社区”。
据悉,截至2019年4月,祥平街道的垃圾分类工作已实现街道全覆盖,下一步将着力提升农村社区垃圾分类的治理效果,完善管理整治机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