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你的城市开始“垃圾分类”了吗? 上海先行示范,北京、天津、重庆、成都、西安、武汉等46个重点城市也将有望在2020年底前,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。对塑料、玻璃和纸张等可回收废弃物进行分类让很多人的焦头烂额,如果能把这些事情交给机器人该有多好。近日,一些废弃物处理公司已经开始部署并利用人工智能训练的机器,从而对废弃物进行快速准确分类。 这些不知疲倦的高效设备所从事的工作枯燥、肮脏,已经在不少仓储和其他行业企业确立了主力地位。
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萨拉索塔的Single Stream Recyclers LLC公司每天处理多达350吨的可回收废弃物。该公司上周表示,计划在现有6台机器人的基础上再增加8台AMP Robotics公司生产的机器人。有了这些机器的帮助,其回收操作将能够实现大部分自动化。
企业共同所有人约翰·汉森(John Hansen)表示,这种由科罗拉多州路易斯维尔市AMP Robotics公司定制的机器每分钟可以分拣80件物品,大约是普通人分拣速度的两倍。自动化设备解决了回收中心长期存在的人员短缺问题。招聘废弃物分拣员需要Single Stream Recyclers公司从人力资源代理公司指派一名全职员工来发布招聘广告,还需要该公司向所招聘的分拣员支付10美元至12美元的时薪。
“平台可以完成95%废弃物的分拣工作。”汉森说。他说,AMP Robotics机器人的“速度是普通机器人的两倍,而且不会出错。”
密歇根州安娜堡资源回收系统公司(Resource recycling Systems Inc.)高级顾问凯里·桑德福德(Kerry Sandford)说,美国和加拿大只有不到5%的居民垃圾回收中心使用机器人分拣机。
AMP Robotics开发机器学习软件,并将其添加到来自第三方供应商的现成机器人中。这些定制化机器人有一个抓握手臂、视觉传感器和保护附近员工的安全笼。机器人内置的算法通过海量的图像进行训练,包括水瓶、啤酒罐、牛奶罐、食品包装盒等各种各样的可回收废弃物。而图像数据库包含了这些回收物完好无损、有凹痕以及被压碎等各种状态。传感器利用计算机视觉扫描快速移动的物体,通过颜色、质地、形状、大小和材料来区分物体。机器人的附件利用吸盘从传送带上抓取物品,并将其扔进相对应的垃圾回收箱。
AMP Robotics首席执行官兼创始人马塔尼亚·霍洛维茨(Matanya Horowitz)说:“只要人能识别的东西,我们的系统都能识别。”“所有的系统都可以集体学习。所有的机器人都在向全国不同的机器人学习。”
AMP Robotics在美国部署了24套类似系统。预计到今年年底,这一数字将翻一番。
今年4月,南卡罗来纳州伯克利县(Berkeley County)开设了一家回收设施,配置了9台来自人工智能开发商Bulk Handling Systems的回收机器人。Bulk Handling Systems也使用现成的机器人来执行其专有的人工智能算法。
Bulk Handling Systems位于俄勒冈州尤金市,伯克利县是这家技术开发公司最大的单一部署地。市场营销总监Peter Raschio说,该公司总共在10个国家部署了84台机器人,分拣塑料、金属、纸张和其他可回收废弃物。
该公司所开发回收系统的成本约为每台20万美元。AMP拒绝透露价格。
汉森说,Single Stream Recyclers公司可能需要18个月到4年的时间才能收回投在AMP机器人上的成本,具体时间取决于产量、市场价格和其他因素。
机器人开发人员还一直在竞相研发下一代回收技术:在拥挤的传送带上对纸张和其他二维物体进行分拣。
今年4月,Bulk Handling Systems部署了升级版的分拣纸张机器人,提高了识别重叠纸张、部分可见纸张和塑料的能力。AMP Robotics今年5月也对机器人产品进行了升级:这种由人工智能“大脑”引导的双功能机器人能够探测更多区域,可以识别快速移动传带上重叠的纸张。
垃圾分拣机器人的出现,有人指出,人工智能这几年发展迅速,能不能通过AI手段和技术来解决垃圾分类难题呢?甚至,是否有望出现一款分类准确、价格便宜、适合个人使用的智能垃圾桶?
在上海的小语(化名)表示,最头疼的是分不清干垃圾和湿垃圾、但是查询又很麻烦。她以前有时会闭眼扔干垃圾,但是条例实施后,会有人现场监督检查,扔错要罚款。
“湿垃圾需要破袋,尤其是真空小包装的鸭脖之类,有的时候需要把骨头从每一个袋子里拿出来,还挺麻烦。”
小语表示,其实很多的麻烦存在于路上,比如赶时间,上班路上吃个包子或者鸭脖,可能一条路都找不到一个湿垃圾筒。
此外,扔垃圾也会限定时间,同样在上海的工作的林琳(化名)常常抱怨扔垃圾的时间太短了,完美错过上下班时间,大夏天就比较闹心,尤其厨余垃圾很容易发酵。她也很少使用软件具体去查询分类,“很多时候是凭感觉分的”。
在林琳看来,目前国内的现状是湿垃圾很多。我国生活垃圾最主要的构成部分是厨余垃圾,超过60%,有的地区甚至达到70%至80%,对比欧美国家,他们的厨余垃圾占到25%左右。含水率很高、容易腐烂降解的湿垃圾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很多现实困难。
随着垃圾分类成为今夏最热话题,国内互联网、科技公司纷纷推出了小程序、App等查询应用,包括百度、搜狗、科大讯飞等公司均推出了相关的智能查询功能。支付宝、微信上也有不少相关小程序和小游戏。这些应用的特点大同小异,主要以查询为主,支持语音、图像查询。
每个垃圾箱旁边有一个AI设备太难了
2018年,国外一家公司推出了智能垃圾桶Oscar。它可以识别被放入的垃圾种类,自动将垃圾分类。其外观类似一个收纳柜,内部分为左右两个区域,顶部设计了感应功能,垃圾桶盖会在用户靠近时自动打开,垃圾通过投入口进入桶内后,通过扫描分析,会将垃圾自动分类,比如香蕉皮自动滑入不可回收箱,纸类物品则滑入可回收箱内。
据了解,Oscar的背后有个强大的数据库,通过摄像头扫描物体后,进行后台匹配,最终得出垃圾属性。而不在数据库里的垃圾,将无法被识别。不过,遇到不可识别的垃圾种类时,用户可以通过按钮手动分类,而垃圾桶也就记住这个物品分类,上传至数据库,方便以后的识别。
这款垃圾桶还需要在网络环境下才能运作。该产品众筹时的价格为1000美元,目前尚未上市。
不过,这款产品看起来可能符合用户的需求,但昂贵的价格、稳定网络环境的支持,显然不适合大多数的家庭,铺设到社区也需要很高的成本。
此外,面对国内干湿垃圾、厨余垃圾等更加复杂的分类,则需要更复杂的数据库,搭建起来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。有网友就担心Oscar这样的垃圾桶在使用程度上,可能并不比传统的分类垃圾箱省事多少,而且误判应该不会太低。
在谈到智能垃圾桶时,林琳就认为,智能垃圾桶的成本相对于个人来说太高了,“如果有更适合分装的垃圾袋就好了”。
“我觉得AI帮助垃圾分类也在B端,最后专业化的分解当中,而不是体现在每个垃圾箱旁边有一个AI设备,这件事情是反经济规律的一件事情。” 接受新浪科技采访时,搜狗公司CEO王小川认为。
目前,在对B端的的垃圾处理上,国外已经有公司在做这样的事情。
印度尼西亚有一家叫Gringgo的公司,致力于使用AI技术进行垃圾分类与回收。他们在印尼城市Denpasar和数据公司Datanest合作,使用大量图片训练出了可以快速分类不同种类塑料的模型。
Gringgo公司用图像识别技术构建了一个AI工具,用户用手机拍照上传后,不仅可以为不同的垃圾进行分类标记,还可以分析出其中可回收的塑料垃圾值多少钱。未来,这家公司可能会与Google AI的专家合作,将更多AI技术融入到他们的垃圾管理系统。
目前来看,指望通过AI产品来完全代替人们解决分类需求,似乎还比较遥远。王小川表示,“实行智能垃圾分类目前还处于考察期,我支持居民对于环保意识的加强和垃圾分类的认识,但我也期待能减低普通消费者的负担,这对于垃圾分类是否能专业化,体系化发展是尤为重要的。”